一般来说,小儿活泼、好动甚至顽皮,都是宝贝的天性。但是,不少家长见宝贝上课思想不集中、课上做小动作或作业敷衍了事、成绩不佳而认为宝贝得了多动症,到处求医服药。但是调查结果表明,真正的多动症只占其中的l/3,其他2/3的儿童都是属于贪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是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顾名思义,注意缺陷是多动症的主要病症。区分孩子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主要看这几点:
1、 注意力
多动症的孩子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无论有无外力打断,他们都很难保持对某一件事情的热度,常常做到一半,或者坚持不过几分钟,就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心不在焉,好像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
单纯活泼好动的孩子看似“兴趣广泛”,好像每个玩具他们都想碰一碰、摸一摸,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某个物品或者对某件事“情有独钟”。一旦发现是他爱看的动画片,或者在游戏、听故事时,他能专心致志地安静一段时间,来保持对单一事物的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
以6岁为例,即使是活泼好动的娃在6岁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能安心做20分钟或以上,而如果6岁后凡事都坚持不过10分钟的,父母应及时带着孩子去咨询儿童医生了。
2、 规划性
多动症的孩子做事毫无章法,常常依靠冲动行事,他们可能同时要进行好几件事,但是对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以及重要性,目的性等毫无概念,而只是想做就去做,缺乏整体规划性。无目的性的活动过多,花样频繁,常常有始无终。比如老师明明在上课,他可能就钻到桌子底下玩玻璃球,或者听听课就走神儿了,有的还会绕着教室走一圈。
好动的孩子在做游戏或做其他事情时有自己的规划和细节安排,比如他现在不想写作业,是因为想先看动画片,但这并不妨碍他完成作业的决心,只是时间上会有所调整。好动的孩子之所以给人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假象,是因为他们精力旺盛,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事情上释放。即使是做“坏事”,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这就是规划。
如果以线条来表示二者的区别,多动的孩子在规划性上是一团糟,理不出起点和终点,看得人一头雾水。而好动型的娃做事还是比较有条理的,用线条来表示是可以分别列出点的。
3、 自制力
多动症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乱翻东西,乱发脾气,他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会大哭大闹,给老师、小朋友造成困扰时“无动于衷”,对批评置若罔闻,因缺乏自制力而常被指责为“不识脸色”。
好动型宝宝虽然表现也很散漫,上课嬉戏打闹、不听讲、小动作不断,一旦他因此受到批评,或处于严肃、陌生的环境中时,这类宝宝往往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偏,发现不利于自己“发挥”,好动宝宝就会收敛锋芒,变得老实起来。
换句话说,是否要表现得“多动”,主要取决于孩子的个人意愿,多动宝宝控制不住,也无自制的意识,而好动宝宝则“收放自如”,作不作妖全看自己。
4、 动作协调性
多动症宝宝身体协调性较差,细微动作掌握得也不好,比如做操跟不上节拍,走路不走直线,常系错纽扣等,精细度更无从谈起,显得动作迟缓、笨拙。好动型宝宝的动作则灵活自如,并且能很好地切换快速、反复、轮换等各种动作情境,运动能力也相对要高一些。
总之,对多动症的诊断必须慎重,不能轻易下多动症的结论。儿童的心理发育决定了儿童求知欲望强、好奇心重,常在玩耍中逐步获得知识,渐渐聪明起来。这也就是说,好动、顽皮是儿童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对于儿童的好动、活泼应视为好现象、好倾向,应正确引导,不能厌烦阻止,否则将会妨碍儿童智力及心理的正常发展。每一个家长,对于顽皮儿童,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宝贝,应该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加以耐心引导。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多动症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