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后台留言,西西发现很多家长对感统存在很多误解。今天,西西把相关的一些误区整理出来,给大家做一期科普。
误区一:感统失调是一种病
错误认知:
感觉失调是一种病,说出去别人会笑话的。
医生解答:
感统失调不是病。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脑和身体运动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
当大脑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人体机能不能协调运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80%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的现象,只是程度上有不同差别而已。就算成年人也会有感统失调。
例如:晕车、怕高等等这些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误区二:感统失调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
错误认知:
孩子的身体不协调是年龄太小的原因,长大了自然就会正常。
医生解答:
感统失调不会自动改善,需要恰当的训练。
同时,正如幼儿学爬行、学走路,有关键期,感觉统合能力建立也是有最佳时期。
感觉统合过程是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感觉统合。
感统能力的改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各种潜力。
误区三:在生活中过度关注、限制孩子
错误认知:
对孩子百般保护,沙子、泥巴那么脏,孩子摸了生病怎么办。这种训练游戏不要也罢。
医生解答:
每一种感统训练都是经过专业人员设计并测试过的,对孩子改善孩子的感统失调有很大帮助。只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不要阻碍孩子的兴趣延伸。
误区四:感统训练只是针对特殊儿童的训练
错误认知:
感统训练是针对“有问题”的孩子,正常的孩子不用去。
医生解答:
感统训练是给所有0-12岁所有儿童而制定的,包括特殊儿童,感统失调儿童和普通儿童。
误区五:感统训练可以用体育运动代替
错误认知:
感统训练就是体训锻炼,不用专门去训练,做些体育运动就可以了,效果一样的。
医生解答:
错!感统训练不等于体育运动。
感统训练强调针对性,判断更专业、训练刺激要有理有据;且最终目标明确是让孩子展现出更良好的生命状态、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
而体育运动无法给他提供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对于身体平衡控制不好的孩子,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刺激前庭觉才能改善平衡情况,如果只是跑步,或做单一运动,帮助不大。
误区六:感统训练交给老师就行了
错误认知:
老师才是专业的,我们也不懂, 全部交给老师就好了。自己就不用多花时间去训练孩子了。
医生解答:
老师训练确实是专业的,也是整个训练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其实训练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才是感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有了家长的鼓励与陪伴,不仅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去训练,而且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好了,西西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更多关于孩子感统失调的相关问题,家长可以点击【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值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