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气,来自于最初的占有欲
幼儿期的孩子占有欲很强,他们虽然愿意和同伴玩耍,但由于最初的占有欲使他们无法与同伴很好的分享老师的关注或者关爱,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特征:
你只可以爱我,不可以爱别的朋友。你只可以夸奖我,不可以夸奖别的小朋友。我说的是最对的,我做的是最好的。这些在大人的世界里显得非常幼稚可笑,但在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心中,这些想法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因为生活范围的扩大,开始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是胆子小孩子,害怕的东西会比较多,一些在父母看来不算事的事情,在孩子看来也会感到害怕。
孩子有害怕被抛弃的心理
比如:大宝有一段时间就有这样的心理。每当我因为弟弟做对了某些事情而夸奖弟弟、或者亲了一下、抱了一下,大宝一定会想办法找个借口让我来抱一下他、亲一下或者表扬一他。如果不抱、不亲、不表扬,那神情就很可怜,感觉像被抛弃了一般,他会觉得妈妈不够爱他,更爱弟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哭泣。
孩子有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并且身边有了更多的可以比较的对象。
朋友曾跟我讲过自己儿子一个经历,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打篮球,朋友的儿子平时很少玩球,上课的时候就不太会拍球,而有一些小朋友拍球拍得非常好,朋友的儿子回来后就很羡慕,对她的妈妈:“妈妈,我班上的***很会打篮球,可我不会。”
于是,朋友在周末的时候特意带儿子出去打篮球。刚开始拍得并不顺利,拍了几下之后,孩子觉得自己还是不会,便有点泄气,把球放在一边,生气地说:“我拍不好,我不会。”
孩子生气,来自自身莫名的情绪
大人有些时候会有一些莫名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的,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多种情绪掺杂在一起的复合形态出现的。
比如开学的时候,送儿子去坐校车,有看到这样一对兄弟,哥哥一到校车旁就赶紧上车找座位坐下来,而弟弟一直在校车旁徘徊,一边用手牵着妈妈的衣角,一边眼睛看向哥哥。
他的妈妈跟老师解释说:“孩子一直很想像哥哥一样去上学,现在终于到年龄可以去了,却又不敢了。一方面因为可以跟哥哥去上学而兴奋,一方面又因为离开妈妈而焦虑。
孩子遇到这种复合型情绪时,是很难正确地分辨和正视它,这时就需要大人的帮他梳理。
包容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大人充分接纳和认同的。就拿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一事来说,这时可以这样问孩子:“如果老师点你回答问题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的老师会更喜欢我。”“我不想让别的小朋友把我的老师抢走,我希望老师只表扬我。”对于孩子的这些情绪,我们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认同。
妈妈可以这样说:“哦,原来小宝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
孩子会说:“是的,非常喜欢。”
如果妈妈这样引导孩子:“宝宝愿意回答问题是很好的一种现象,说明你很积极,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在听老师听讲。但是,如果老师一直都只让一个小朋友回答问题,而不让你回答问题,那你会不会很伤心呢?”
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理解,也知道自己并不是坏孩子,即使只得到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也能够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
学会捕捉孩子情绪微小的变化
一般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当孩子有些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就要留意和进一步观察了,避免将孩子情绪激化。
今天早上,叫孩子们起床上学的时候,小宝因为没睡够还不太想起来,但时间已经已经到了,必须叫起床换衣服。
开始他假装躺在床上继续睡,叫了他三四遍,他开始慢慢地爬起来,眯着眼睛说:“妈妈,我想在家睡觉,我还很困。”
曾经我也试过在这个时候非常急躁、粗暴的告诉他:“不可以再睡觉了,不然赶不上校车了。”最后引发的结果是,他也一边哭一边发脾气,还不配合穿衣服。
而这一次,即使我知道他是假装的,还是柔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没睡够,但是没办法,校车就快到了,我们中午到幼儿园早点睡。”
越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大人越要保持低声调、情绪冷静,这样才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知道如何思考、解决问题时,生气的几率也就会下降很多,不会变得特别无助。
比如孩子因为打篮球的事情而觉得沮丧,这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很想像***一样把球拍得非常好是吗?”
孩子会点头。
再问,“你觉得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像他一样把球拍好呢?”
这时孩子可能会说:“模仿他,多练习等各种建议。”
当问题有了解决办法的时候,孩子就不易束手无策。我们终究需要教会孩子的是学会如何自己独立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难倒。
随时关注当时孩子的情绪,如果仅仅是态度出问题时,就什么也别说,忍住,此地无声胜有声。等孩子情绪正常了,再找个切入点和孩子聊天形式谈谈问题,婉转地说出解决办法,越早解决问题孩子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