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妇儿联盟合作机构
西南儿童医院高新院区
残联定点
首页 康复知识 心理咨询

打破“蛋壳现象”,给孩子一个坚强的内心——父母应该怎么做?

文章发布时间
2021-11-20
西南儿童康复医院
西南儿童康复医院

被老师批评而跳楼、作业写不完而自杀、考试成绩下滑而自残、跟父母吵架而轻生、沉迷游戏遭禁止而自暴自弃……不时见诸报道的“蛋壳现象”近年来引发关注。

“蛋壳现象”,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 1965 年提出。这是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

孩子外表看似坚韧有个性,心理却不够坚强,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不足,容易走极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在全球青少年死因中位列第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且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现实中,有的孩子只喜欢听赞美。容不得反对批评意见;有的孩子外表开朗活泼,实则内心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不顺心就沉溺悲伤情绪,甚或发生极端行为。

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问题往往很复杂,涉及各个方面,有时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一次失败、一个批评,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诱发难以预料的悲剧后果。

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需要从打破“蛋壳现象”开始。

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制订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案,对心理疾病问题追根溯源,探索形成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相合作的预防干预模式,避免不良情绪转化为心理疾病。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从家庭方面,如何帮助孩子打破“蛋壳心理”。

01、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培养出“蛋壳心理的孩子”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三种家长:

第一种是溺爱型:这种家长可能自己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长大后不愿意让孩子再经历苦难,所以一味地替孩子设计好明天,让孩子沿着自己安排好的道路平坦前行。

这类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却极少批评和教育,认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行走,将来就一定不会差。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样,那就是将来孩子要面对着许多未知变数,很多事情并非会按照自己预计和安排的内容发展,孩子如果不具备独立适应和应变能力,很有可能一点小挫折就会把他打倒,失去再爬起来的信心。

第二种是过于严厉型:这类家长自己有可能在同样的原生家庭长大,内心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不打不成才,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高压教育下才有可能会自律、会成长,于是对孩子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不允许孩子犯错。

这种情况下的孩子,有可能时刻都会在害怕犯错被惩罚的担忧中度过,以至于犯一点小错误就害怕受到父母责罚,从而遇到挫折就想要去逃避。

第三种是期望过高型:这类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家庭和外部教育,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值,这些孩子可能从小就表现良好,成绩优异,在学校经受着老师的表扬、小朋友的羡慕,在家也是父母和亲戚的骄傲,从小被各种光环笼罩,经常被人视为同龄人的标杆。

正是外界的这种高期望,使得这类孩子过于追求完美,生怕某一次的失败导致自己形象倾塌,以至于害怕经历失败。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更应主动与孩子交流,帮助排解疑虑、释放压力,树立生活自信心,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勇敢面对挫折失败,培养责任意识等。

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以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力等。

医疗机构需要增加相关投入,培养更多儿童精神科医生,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科普工作,为儿童青少年做好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

02、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蛋壳心理”

1.支持孩子的冒险精神

19世纪北欧兴起了一起教育理念叫“森林教育理念”,教育者通过利用当地树林资源,激发孩子们的实践性学习,学校大部分时间都让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在树林里“混”。

孩子们可以用枯枝、果子和石头之类的物品来学算数,观察树林里的昆虫、鸟类和植物,用树叶搭成架子,在树林里尽情地上窜下跳,然后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表现出来。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孩子们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因为野外的各种恶劣天气,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意志力、增加了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在这个学校学习过的孩子,大多在以后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是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而不是逃避。

心理学家Peter Gray曾说,父母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也因此造成抑郁、自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越来越多。进一步来说,孩子之所以有“蛋壳心理”,与成长中缺乏“冒险精神”有很大关系。

所以想要让孩子打破“蛋壳心理”,首先我们要支持孩子的冒险精神。当然我们并不是把孩子置身于危险中,让孩子接触危及性命安全的事物,而是“恰到好处”地冒险,孩子既感受到情绪上的惊奇感,又不至于惊慌害怕。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从事爬山、攀岩等活动,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孩子在从事这些相对“冒险”的运动中找到自信,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磨难。

2.给予孩子合理期待

家长不过于拔高孩子,也不过于贬低孩子,对孩子的自身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当孩子的发展低于自己预期时,不要焦虑也不要跟别人家孩子相比,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前进即可。

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忽略缺点,那么孩子就容易自满,对自身的缺点缺乏认识,也就不会想着去改变。但如果家长一味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话孩子遇到困难就想要逃避,不敢直面挫折。

家长的正确评价会让孩子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也会让孩子对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要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所预期,这样在真正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让他对困难和挫折有良好的分析和应对方式。

3.让孩子对榜样有正确的认识

网上曾经有个新闻,说是一个孩子由于是吴京的超级粉丝,不惜把吴京的名字写到自己家户口本上,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孩子的行为虽然幼稚,可是却体现出榜样的力量和他对追星的执著。

有社会心理学家曾说过: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多是以家长为榜样,所以家长要能够以身作则地引导和影响孩子,完善自身行为和性格,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父母的优秀品质。

等孩子大一点,家长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孩子学习名人的勤奋和努力,将他们的正面事迹强化,引导孩子去学习,这对于打破孩子的“蛋壳心理”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心灵,其实跟身体的免疫系统很相似,越锻炼就会越强大!我们要让孩子既能够适应“温室”的舒适,也懂得适应外面的风雨,不要把孩子养成“蛋壳娃”!

转发分享,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医生团队
专家推荐
主任医师/教授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多动症(ADHD)、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抽动症、发育性语言障碍、脑瘫、感觉统合障碍、情绪障碍、发育迟缓、遗传代谢性疾病(Rett综合症、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天使综合征)、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心理障碍等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矮身材、生长落后、身高促进、性早熟、性发育异常、甲状腺疾病、肥胖症、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任医师
矮身材、生长落后、身高促进、性早熟、性发育异常、甲状腺疾病、肥胖症、儿童营养、儿童保健、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副主任医师
儿童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症等儿童生长发育疾病诊疗。
副主任医师
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症、甲低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临床诊治。
主任医师
儿童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孤独症、遗尿症等诊治,儿童早期发展促进、高危儿筛查与评估、干预。
教授/主任医师
儿童生长发育疾病,如矮小症、性早熟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紊乱等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医院首页
首页
医师团队
医师团队
咨询预约
咨询预约
电话问诊
电话问诊
康复课程
康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