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儿童淘气的范围,也可以说是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的“侵犯性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侵犯,从学生之间的斗争到公共场所的人员斗争到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战争。
1.儿童的侵权主要表现在攻击这方面,如殴打、踢、咬他人或抢劫他人玩具
有些男孩喜欢被别人的东西,没有耐心沟通,直接通过暴力模式抢劫,而女孩也可能因为嫉妒或嫉妒另一个女孩的东西而与每个人竞争。
发育中的孩子心智发展,控制能力差。面对自己的欲望,很难控制,很容易暴露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不开心就哭,喜欢的就抢。
因此,面对孩子偶尔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不必太注意,因为这是孩子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但当孩子经常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应该注意并积极调整。当父母调整孩子的行为时,他们应该首先注意哪些因素来刺激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虽然儿童行为的部分原因是人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许多后天的不良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接触的环境相对较少。中国象牙塔式教育将儿童与社会隔离开来,因此儿童只能接触家庭和学校。家庭在儿童的性格和道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家庭环境是造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1.是溺爱家庭
溺爱家庭是当今常见的家庭模式。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通常,五六位长辈带着一个孩子,导致过度照顾孩子。
这种家庭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对他人的同理心,只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思想模式必然会导致孩子为实现目标而发生暴力行为。
2.是冷漠家庭
冷漠的家庭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冷漠粗暴,主要是因为打骂等攻击性行为惩罚孩子。
在这个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少接触到处理事情的正常方式,认为处理事情的方式只是“暴力”。当孩子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时,孩子会“顺其自然”地用暴力解决问题。
3.是放任家庭
放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持放任态度。当孩子的行为出现攻击性迹象时,他们并没有停止,而是让孩子自己发展,很少监督和教育孩子。
当孩子第一次使用“攻击性行为”但没有人阻止孩子时,孩子会从自己的行为中尝到甜味,并感觉到可以使用行为的信号,这将在以后的时间内不断使用。
面对孩子突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都感到困扰,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教育孩子同样激烈的行为,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但如果简单的阻止孩子不听,父母此时该怎么办?
第一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儿童行为背后有相应的原因。有时,因为孩子们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会通过暴力来表达或实现自己的意愿。
比如宝宝的东西被拿错了,因为急着拿回来,可能会被抢,不知道真相的父母认为宝宝在欺负别人。
因此,当父母想要阻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就要弄清楚孩子行为的原因,然后再教育孩子。
第二步:培养儿童与人之间的正常互动模式
当孩子们不知道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时,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模板和标准,在与他人互动时很容易产生自己的行为偏差。
面对孩子的情况,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做什么后会伤害他人。建立儿童内在行为的红黑名单,在儿童心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第三步:父母以身作则
俗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父母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养成一些行为坏习惯,那么重要的是首先摆脱这些坏习惯,给他们的孩子一个正确和良好的行为模板,孩子可以“复制”这些高质量的行为从父母。
否则,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和别人打架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一顿毒打,这样暴制暴只会不断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儿童行为的背后,有其相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是模仿父母的行为,除了孩子不能改变自然条件,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模板,使孩子能够顺利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