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通常发生在2至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比较差,能够记住一件事情的时间很短。孩子总是一边做事情一边描述,或者说出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但有的时候孩子刚说完就忘了,所以为了防止自己忘记,一些孩子会通过言语描述的方法加深印象,希望自己不要遗忘。
年幼的孩子思维都比较抽象,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限,很多事情在他们看来比较简单,但实际操作时却非常困难。于是孩子就会用言语描述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做到了,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做。
当孩子2岁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开始增强,词汇量也变得多了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每天总是不停地说话不知疲倦,而且还会拉着身边的家长一起说。如果家长不理他们,他们就会自言自语。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自言自语说明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增强,性格活泼开朗。
通过自言自语孩子的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年幼的孩子做事情总是通过家长的要求来做,很少独立思考做事情。但通过语言沟通,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提升,自言自语说明孩子自己在思考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通过自言自语他们能够考虑这件事情该怎么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减少这种自言自语的情况,思考的行为会在脑子里默默进行。自言自语能够让孩子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他们一边做事情一边讨论,能够发现事情本身的问题。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玩游戏时就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在地上拼拼图,嘴里会说这个位置是什么,另一个位置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孩子对自己的一个督促,避免做错事情。
自言自语能够更好的规范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孩子背诵口诀,学习儿歌,一些歌曲就会有约束教育的作用。自言自语对孩子会有提醒的效果,孩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反复朗诵,这样能够加强他们的印象。
一些家长的性情特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说话也总是大喊大叫,看到孩子自言自语就会觉得心烦,于是对孩子大声训斥让他们闭嘴。
家长的这个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孩子自言自语并不是故意的,这是他们下意识的行为。
家长突然对孩子大声斥责,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做了错事,这样他们就会减少说话,性格会变得敏感内向,甚至还会出现抑郁的心理。
孩子自言自语说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发育,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自言自语就不需要自己每天陪他们说话,于是就会减少与孩子沟通。
其实恰恰相反,孩子自言自语说明他们急需与外界沟通,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更加关注,每天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自言自语是心理原因,怀疑孩子患有精神分裂,于是每天对孩子紧张兮兮的。
其实年幼的孩子自言自语的原因很简单,家长不要表现的特别焦虑,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家长紧张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只要家长放松心态,耐心教导孩子就可以。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2至3岁是自言自语的高发期,这个时候孩子语言发展迅猛,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一起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自娱自乐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虽然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但家长可以在讲完故事后,让孩子复述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家长也可以在故事讲之前,给孩子提几个小问题,这样孩子在读书时就会听得更加认真。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对身边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教孩子更好的观察。
当孩子对一个物品感兴趣开始自言自语时,家长可以详细的为孩子讲解这个物品的用途和用发,这样他们的生活常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自言自语的孩子思考能力比较强,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不要总是待在家中。
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所见所闻孩子的观察能力会有所提升。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来临时家长不要惊慌,要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同时要给孩子信心,不要过度恐慌。
如果家长有更多关于语言发育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老师,他们会为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