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西西看到一个这样的新闻:
一位美国麻省理工研究生连发35条推特控诉父母。
发文的小伙子叫袁乔楚,麻省理工的研究生。
因为在他生日当天,母亲给了10万美金作为生日礼物,他觉得父母是在提醒自己“啃老”了。
非但没有感激,反而充满了怨恨,连发35条推特,控诉自己父母:
我根本不想要他们的钱!从我出生到现在,他们只知道给我钱,钱难道是万能的吗?!
但我渐渐明白,对他们来说,金钱也是一种关怀。
他们甚至没让我做过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
可能这对父母也没想到:
当初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一次缴清17.5万美元的费用,折算下来要100多万人民币,结果却成了儿子心中的“仇人”。
更令人失望的是,世界名校毕业的却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也没有人生目标...
终日浑浑噩噩,滥用药物,啃老父母,成为彻头彻尾的“废人”。
问题到底出在哪?
或许,正是父母以爱之名的“富养”!
还记得《变形计》里的女孩刘思琪吗?
16岁,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指甲要人剪,妥妥的大龄“巨婴”。
她要去贵州“变形”,妈妈、叔叔、姑姑全家帮她收拾行李,她自己却坐在一边玩手机打游戏。
节目里,她扇了弟弟一耳光,还打电话跟爸爸“炫耀”。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不管是30块,还是3万块,只要喜欢,全都要买回来。
除了挥金如土,她似乎什么都不会。
刘思琪的妈妈对此不以为意:
我觉得女孩子就是要富养,这样,外面金钱诱惑不了她,可以防止她走弯路。
富养,就是砸钱吗?
很多和刘思琪妈妈一样的父母,好吃好喝地养着孩子,结果,没养出公主,却养出了一身公主病的孩子。
卢梭说: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过度的溺爱和物质满足,只会折断孩子的双翼,毁了孩子的未来。
美国女孩Nicolette,不满母亲减少零花钱,上节目控诉母亲:
生日礼物只送我奔驰c级车,每个月零花钱只给我1000美元,我妈要把我逼疯了!
女孩只有15岁,衣柜里就已经是各种的名牌包包、衣服以及化妆品,动辄都是几千美元。
Nicolette的妈妈是单亲妈妈,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女儿,心怀愧疚,于是从小什么都给女儿最好的。
一直以来,过惯了富裕的生活,Nicolette花钱越来越疯狂。
妈妈看到逐渐失控的女儿,决心改变女儿的生活方式。
于是她把女儿的零花钱从每个月5000美元减到了1000美元。
Nicolette无法接受,她认为妈妈在“虐待”自己,这点钱怎么正常生活?
从小就是想要什么,我妈都会给我,我上最好的学校,有司机、保姆、私人教练...
她需要继续为我提供这种生活,因为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
没钱的时候,她就会大发脾气,撒泼打滚。
节目里,主持人建议Nicolette去找个工作,她瞬间崩溃大哭,“不要!那太累了...”
父母想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陪伴上的缺失,往往悲剧收场。
因为富养,从来不是“肯为孩子花钱”那么简单。
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
1.独立的能力
作家刘墉在《创造自己》中写道:
一个成熟的人,除了会关心自己的前途,也创造自己的未来。
他不再是什么都指望父母解决,而有了独立的能力。
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宁愿自己负重前行,也要给予孩子一个富足、舒适的世界。
但他们却忘了,终有一日,自己也会老去、离开这个世界。
等那时候,身无长技,习惯了依赖和索取的孩子,可能连活着都是奢望。
父母之于孩子,应该是灯塔,而非拐杖。
只有学会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生存技能和独立思想,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2.感恩的能力
教育局长魏书生曾在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他在儿子年幼时,就经常要求儿子做家务,给自己洗脚。
有人不理解。
但魏书生却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感受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并在儿子心里埋下疼惜父母的种子。
对一个孩子而言,只有从小让他们感受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长大后,才能感恩父母,懂得回报。
3.吃苦的能力
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中,讲述一对命运截然不同的兄弟。
哥哥是成功的企业家,弟弟人到中年却没工作,居无定所,还时不时向家人寻求帮助。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会过着如此天差地别的生活?
答案就是吃苦。
哥哥从8岁起就帮邻居遛狗,给社区送报纸,在超市打工。
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品质,最后白手起家,积攒下可观的财富。
而弟弟则因为父母的宠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长大后,也是得过且过、贪图享受。
孩子未来能走多远,不是取决于父母为他花多少钱,而是取决于童年吃了多少苦。
很多人都误解了“富养”,以为给孩子足够的钱,就够了。
但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学会富养自己的本事。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收获一份谁也抢不走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