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教育政策落地后,不用上补习班的孩子,作业少了,空闲时间多了...
家长称赞的同时,也担心孩子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失去优势!
那么,如何帮孩子脱颖而出,这时候,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打造良好的学习及成长氛围,提升孩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面对新的教育政策,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呢?
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
也许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的东西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辅导了,如何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3个别”。
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
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
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
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
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
如果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又怎么能让孩子比别人优秀呢?
“双减”后,迫切需要那些长时间在外应酬的父母们回归家庭,多陪孩子。
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
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上瘾,这样的示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也许有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
如果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很难培养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
父母好的示范,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优秀的同龄玩伴,这是帮助孩子进步的一种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喜欢读书,能够帮孩子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和好的性格。
而且通过阅读,孩子的情感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几年流行这样的说法: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
阅读无论是对人格修养还是应对现实考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双减”可能会少很多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能减少孩子的阅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400万字,大约是四五十本书的样子,这只是一个保守要求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人透露:
从卷面作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完全可以判断一个考生阅读量。
阅读量大的学生,大抵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
“双减”后,孩子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应该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
世界经合组织有一项研究报告认为:
阅读素养是孩子今后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
要想孩子更优秀,一定要坚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伏案学习”,专注于课桌前的一亩三分地,眼界也无法拓宽。
让孩子思维活跃起来,格局才能打开,塑造好的性格和好的身体素质,都离不开运动习惯的培养。
美国的神经精神医学专家约翰·瑞迪在《运动改造大脑》提到,运动能使人的大脑结构更加优化。
运动会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增强孩子的专注力。
另外,运动还能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练就更强大的内心。
所以,多带孩子运动,这比多做一道数学题来的有意义。
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
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
曾经有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每周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成绩,要比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不少父母也认识到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让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艺术培训。
可能是考虑到孩子学业压力大,不得不缩减艺术课程时间。
特别是孩子上中学之后,就与艺术渐行渐远。
好在双减政策减轻的是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针对的是野蛮式生长的学科培训,艺术培训并没有受到影响。
那么现在,父母可以让孩子选择喜欢的艺术,让孩子重启艺术修养之旅。
最后,西西想说:
“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判断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条全新跑道。
西西也很期待,以后能够看到更多卓越的孩子:他们不仅好学乐思,还拥有阳光的心态、强大的审美力…
【转发】分享给身边的家长,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奔赴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