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突然变成了“小结巴”,说话磕磕绊绊、拖拖拉拉的。生怕他长大后也这样。
很多家长在我们高中后台咨询过,为什么从小发育很好的孩子,突然就“结巴” 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结巴(口吃):
(1)结巴是怎么回事?
(2)为什么为这样?
(3)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1、说话卡壳就是结巴?
我们大人有时候紧张也会说话卡壳,但孩子结巴可不仅是卡壳这么简单的。
“结巴”,在医学上被成为“口吃”。多见于2-5岁语言处于快速发育的宝宝。口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医学问题,属于语言流畅性障碍的范畴。
一开始可能只是说话困难,包括停顿、重复之前的话。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但紧张和兴奋会加剧这种说话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长此以往,就可能发展成口吃。
2、孩子为什么会口吃呢
01. 紧张
紧张是最常见的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心切,将使宝宝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紧张的情绪中,大大增加口吃的风险。
宝宝处在说话能力的发展阶段时,如果经常受到惊吓、严厉惩罚或责备,就会不敢说话,或说话时战战兢兢,造成精神性口吃。
精神性口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02. 语言表达发育慢一些,有暂时的表达障碍
婴幼儿阶段,宝宝的语言功能正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说话时容易出现迟疑不决、重复。
因为说话需要神经冲动传导与发音器官的协调配合,一旦配合不协调,就表现为口吃。
这种现象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
此种口吃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大脑对言语器官的支配不协调、不正确的模仿、遗传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皮质运动、感觉及小脑区域被激活有关。
▲核磁检查,查看大脑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对语言功能区是否产生影响,图中小朋友为志愿者
03. 神经精神因素
在某些口吃儿童的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大脑区域可能与正常儿童有些差别,有可能干扰到大脑与控制发声的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常表现为首字难发、语句中断或语调重复导致说话不流畅。
病情较重者,说话时伴有皱眉、面肌抽搐、摆动手臂等现象,讲话时情绪常较紧张。
另外,有近60%的口吃儿童,有口吃家族史。
口吃也可能是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
也有个别宝宝开始是模仿他人结巴,结果形成习惯,难以纠正。
3、除了说话不流畅,口吃对孩子还有这些影响
口吃对儿童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如果不加以合理干预,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01.语言表达异常
口吃儿童为了减少口吃发生,常常出现换词、目光回避、迂回表达、简化,造成表达意思不完善或扭曲。
02.心理影响
大部分口吃儿童的困扰往往是心理影响远远大于表达不流畅的影响。口吃造成儿童缺乏自信,回避社交,甚至拒绝解释与沟通。
▲沙盘游戏,可以帮助语言能力差的孩子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
03. 性格影响
许多口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儿童长大后会伴随严重的性格偏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抑郁等精神问题。
4、这些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幼儿期正在学习说话的孩子,发现有“口吃”现象不一定是真正的口吃。可以先观察。并采用减轻心理压力、开展简单的对话训练等帮助孩改善克服。
但如果孩子已经快3岁了,口吃超过了3个月,可以考虑去语言发育专科医院做一次语言发育评估。
在经过精准的语言发育评估后,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言语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