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说话这件事情,就要从牙牙学语的"爸爸"、"妈妈"开始说起了,如果我们经常在宝宝的耳边念叨"爸爸",那么孩子开口第一声称呼就是爸爸,这就是属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力,所以说如果孩子非先天智力障碍,那么到了3岁还说不好话就和日常训练不够极有关联了。
孩子3、4岁还说不好完整的话,或者直接不敢说话,这多半是错过了良好语言习惯养成的阶段,正常情况下三岁的孩子,就应该可以说的出大部分的日常语言,即便是那些语言发育比较缓慢的孩子,他们到了三岁半左右也可以说出整句日常话术。
1)0-12月龄宝宝为语言预热期,宝宝主要以认真听为主,听的有多认真他们对语言的遐想空间就有多丰富,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孩子竖起耳朵认真听的小可爱模样,有的时候认真起来连吃奶的欲望都没有了。
2)12-24月龄宝宝为语言兴趣期,宝宝主要以模仿为主,大人日常生活的口头禅经常被宝宝发音不标准地模仿着,从刚开始的一个字慢慢过渡到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开始逐渐将几个字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短句,这个时候宝宝说出的话有多清晰,他们对说话的兴趣浓度就有多高。
3)24-36月龄宝宝为语言自信期,这个时期孩子说话是越来越利落了,他们几乎都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念,又因为独立思想比较强经常和爸爸妈妈犟嘴,其实犟嘴的目的就是为了爸爸妈妈多一些了解,这个时期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尊重,洽谈好彼此存在的反向问题,可以提炼孩子自信同时也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1、适量做个"装聋作哑"的父母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太差,有的时候并非是孩子内向、或者不爱说话,而是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比如孩子想喝水指指奶瓶、家人就双手奉上,孩子想如厕直接提提裤子、父母就抱着孩子如厕,当孩子哼哼一声大人就知道孩子想要干什么,并且让孩子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那么孩子还有开口的必要吗?
所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就要适量做个"装聋作哑"的父母,比如孩子口渴拿着奶瓶到你身边转悠就是不说"想喝水"三个字,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通过"装聋作哑"来激起孩子的开口语言表达,孩子不说"想喝水"我们就不主动去倒水,直到孩子能完整表达想喝水需求时,我们再去满足孩子不能做到的需求,会发现孩子在口语表达能力上有着明显的进步改善。
2、多重复宝宝说不清的陌生词汇
提高孩子的语言丰富能力,家长还要对孩子说不清的陌生词汇多加重复,别让孩子弄不懂的词汇隔夜或者一直不懂下去,尽量多重复孩子不懂的新词语会发现宝宝的记忆力有着明显提升,比如孩子对桌子这个词汇不太熟悉,可以说"这是一张桌子,用来吃饭的桌子",在多次重复下孩子对陌生词汇逐渐熟悉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记忆能力。
3、用词汇搭配表情去丰富语言环境
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2-3岁孩子来说,他们更擅长通过表情去观察别人,表情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另一种无言方式,如果我们用词汇搭配表情去丰富语言环境,会发现孩子更喜欢产生对话和表达的欲望,这就像是天冷了我们会不自觉说出"好冷"二字一样。
用词汇搭配表情去丰富语言环境,爸爸妈妈可以在孩子学会某一种表达方式之后,变换自己另一种表达方式去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比如我们将"高兴"词汇换成"开心"、"激动"和"愉悦",这些同义词的语言词汇表达,都可以激发孩子的语言思考和扩大化表达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