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经常冲你眨眼
或者在没感冒的情况下频繁咳嗽、清嗓子
家长可要提高警惕
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小儿抽动症
泰州张女士最近发现,儿子丁丁(化名)嘴角经常抽动,考虑这几天空调吹得比较多,她怀疑丁丁患了面瘫。经医生诊断,丁丁是患上了儿童抽动症。这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早期症状一般表现在面部。
医生表示,如果发现儿童不断挤眼睛,或者耸肩膀、口角抽动,甚至喉咙里面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有时候有些小孩还喜欢在墙上去蹭背部,这就很有可能患上了抽动症。
抽动症的孩子家庭都有一些共性:家长普遍追求完美,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非常高,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很多规则和要求,经常管控、限制孩子,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这些行为使孩子面临很大的压力。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运动抽动,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爆发性发声抽动和秽语。
据统计,我国抽动症患病率与发病率分别在5~11‰和1%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大约共有180万~396万左右患病儿童,每年约有36万名新发病儿童。从临床上看,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是女孩发病率的3~5倍。因此,抽动症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抽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根据抽动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1.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咬嘴唇、努鼻子、耸肩等,严重时会有内旋手臂、四肢甩动、抖手、踢腿、收腹等。
2.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吸鼻音、吼叫、哼哼声、清嗓子、咳嗽、甚至发出怪叫声、说脏话等。
抽动症与哪些因素有关
1.围产期因素:母体孕期精神紧张、高热、先兆子痫、难产、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黄疸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过度打电子游戏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5.其他因素: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一般的抽动障碍危害并不大,大多数随孩子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此与大脑皮层发育成熟有关。但严重而持续的抽动症,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质量,导致社交困难、自信自尊受损、持续至成年期、就业困难等。
抽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泰必利、舒必利、可乐定、氟哌啶醇、阿立哌唑等。相比氟哌啶醇,泰必利较少出现斜颈、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副作用。可乐定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常见的副作用有镇静、头昏、头痛、乏力、口干等。阿立哌唑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失眠、激惹和焦虑等。
心理行为治疗也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症,消除病耻感,调整心理状态,不要过分关注抽动症状,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鼓励正常交往,鼓励完成的正常的学习。另外,行为疗法治疗抽动症也是有效的。
8招可防抽动症
1.适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及时治疗感冒。因为感冒容易导致患儿病情复发或症状加重。
2.留心观察症状特征。如果孩子出现的症状与抽动症的症状特征类似,就应立即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抽动症专业科室检查治疗,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防止病毒血症,保护脑组织,防止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再发或加重。
3.合理安排孩子休息时间,不要让孩子太劳累。
4.在家庭或生活中,避免直接用简明的语言明示患儿症状。
5.多鼓励患儿,使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缓解精神压力。
6.注意饮食方面的护理,避免吃油腻,生冷及含铅量高的食物,不吃辛辣,海鲜,方膨化食品等人工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但要注意营养的补充。
7.不要让孩子长期参与剧烈的运动。
8.让孩子少看过于刺激的影片;避免过度使用电脑。
总结
大部分孩子发作抽动症,都是由于精神受到刺激引起的,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孩子发病次数,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尽量不要暴躁对待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相应症状,千万不要强行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