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幼儿园甚至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主要取决于语言能力,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语言能力所决定。教育部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发展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判断情境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并通过语言获取信息,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语言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处于口语发展“黄金时期”的幼儿来说,家庭对话是提高其语言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儿童是社交型学习者,其认知、语言能力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父母学来的。下面,小铃铛为各位父母介绍一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父母可以作为参考。
我们可以将家庭大致分作两个类型。一是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界限分明,其中一个家长具有最高权威;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权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按照各人不同特点,通过协商而定。这在言语方式上可以得到反映。
下面这段话可能发生在第一类家庭里:
孩子:我可以吃冰淇淋吗?
妈妈:不行。
孩子:为什么不行?
妈妈:我说不行就不行!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这位母亲粗暴地拒绝了孩子的请求,为了使这种拒绝显得合情合理,她倚仗了母亲这一身份所具有的权威。
在第二类家庭里,相应的语言交流可能是这样的:
孩子:我可以吃冰淇淋吗?
妈妈:不行。
孩子:为什么不行?
妈妈:因为马上就要吃午饭了,如果你现在吃了冰淇淋,那么,你就吃不下午饭了。你实在要吃的话,可以等午饭过后,晚一点儿再吃。行吗?
这位母亲同样拒绝了孩子吃冰淇淋的请求,但不是倚仗身份权威,而是以协商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
在不同的对话中,孩子接受的语言输入不同:前者只有一个“中心词”——“不行”,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非常单一、机械、呆板。相比较而言,后者词汇要丰富得多,除“不行”之外,还有“因为、如果、那么”等,至于语法,就更是灵活多样了。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一个项目组,他们以波士顿地区 30 多名 4—6 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大脑的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研究人员发现,儿童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就越活跃。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孩子:树是怎么长出来的?
妈妈:是树根发芽长出来的。(对话仅一个回合就戛然而止)
而在另一个家庭里,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树是怎么长出来的?
妈妈:还记得上次绿豆发芽吗?(不直接给答案“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
孩子(想起种豆的事):记得。
妈妈:你看,绿豆能发芽,发出芽来还会长出叶子。大树是不是也有叶子?
孩子:是的。大树也是绿豆发芽长出来的吗?
妈妈:不是。绿豆是种子,种子能发芽,绿豆发芽,长出来的是绿豆苗。昨天你吃苹果时,
是不是看到了苹果籽呀?
孩子:是的。苹果籽也能发芽吗?
妈妈:对啦,苹果籽也是种子,发芽后长出来的就是苹果树。不同的植物,种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树是什么种子发芽长出来的呢?
妈妈:那就要看是什么树了。
……
这段对话通过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慢慢给予启发。孩子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就跟他
进行了多次对话。
英国伦敦大学彼得·霍金斯教授有一个研究,对5岁儿童的言语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他给孩子们看了同样的4幅图片:第一幅是几个孩子在踢足球;第二幅是球从窗口飞进一间屋子;第三幅是屋子的男女主人对孩子们说话;第四幅是孩子们正在逃跑。看完后,收起照片,请两组孩子分别将这个故事表述出来。
下面是两组不同表述:
(1)三个男孩在踢足球。一个孩子踢了一脚,球飞进了窗户,打碎了窗户的玻璃。孩子们正在找球,房子的男主人走出来,对着他们大骂,女主人从窗口伸出头来,叫他们滚开。于是,孩子们吓得逃走了。
(2)他们正在踢球,他踢了一脚,球飞进窗户,打碎了玻璃。他们正在找球,他走出来,对他们大骂,她从窗口伸出头来,叫他们滚开。于是,他们逃走了。
听第一组表述,我们不看图片,也能清楚地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听第二组讲述,如果不事先看图片,就不容易理解了。这就是背景的独立性或依赖性问题。
说出第一组表述的儿童,通常成长于上述第二类“协商型”家庭。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儿童长时间接受高水平的语言训练,能够理解并产生更多的语言信息和复杂的语言代码。语言训练不足的儿童可能同样聪明,但是他们仅能掌握有限的语言代码。虽然这种语言代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表达工具,也能够表明意思(如“不行”二字足以表明“不能吃冰淇淋”),但它多半不是能在教育系统取得“成功”的语言。这些儿童不能很快适应学校、书本、教师的语言系统,因此,在学习上会存在更多的“适应性困难”。
因此,家长们在忙着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千万别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忽视了家庭这个“第一课堂”,忽视了与孩子的语言对话。茶余饭后,应尽可能多与孩子交流,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多听、善听、乐意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
本期关于儿童语言的相关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您有疑问未能解惑,可以在点击下方的【在线咨询】,咨询我们的值班老师,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冒犯到你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